从上世纪80年代闻名全国的“电子商业一条街”到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用了8年时间。乘改革开放春风,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中关村作为“中国硅谷”蜚声中外,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一个“村”有多特殊才可以承载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缩影?作家凌志军曾这样描述: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急切地渴望拿下新技术的高地,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而中关村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因为它是这条道路上的先行者。
纵观中关村的发展史,它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40年来,它打破体制壁垒寻求创新,栽下梧桐树引凤筑巢来,奋力踩出改革节点,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创新集聚地,在世界创新领域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转变,“名片”越来越闪亮。
而创新的成果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随着中国“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在世界舞台上,企业间针对知识产权问题的交锋越来越激烈。为此,2003年,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挂牌成立,中关村成为全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
截至2017年年底,中关村示范区累计共有1.3万多家企业申请过专利,累计申请专利逾40万件;示范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8.06万件,这意味着,在北京,每10件有效发明专利就有6件来自中关村。
知识产权为企业“保驾护航”
走进联想集团北京总部,占满整个长廊的专利墙展现了这家企业的创新辉煌。这家34年前“蜗居”在中科院计算所传达室内的本土PC厂商,如今已经成为分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年收入超过3000亿元的大型跨国企业,联想集团知识产权总监陈媛青说,联想的知识产权布局一直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在中关村,联想既是知识产权政策变革的亲历者,更是受益者。
2001年,联想知识产权团队刚成立时,中国市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才刚起步。陈媛青介绍,当时联想的核心目标主要在于搭建体系,积累专利数量。直到2005年,在专利数量有了较大增长的基础上,才开始调整战略重点,转为兼收并蓄,提升质量,保证PC业务出海。
当年,联想收购IBM的PC端业务。这起被称为“蛇吞象”的并购让联想的知识产权发展迈出一大步。“美国和中国的环境是不一样的,美国人申请专利是不需要去做培训,不需要去做额外的激励,去告诉他们专利的价值。”陈媛青说,这起并购不仅让联想将IBM在PC领域的专利收入囊中,更加深联想保护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
2010年,联想再次对专利业务重心进行调整,这被联想描述为“价值驱动,攻防结合”。“我们做专利的主要目标是要让专利在业务里面发挥价值,如果要扩大影响力,就必须在基础薄弱环节快速跟进。”在如此布局下,2014年,联想又完成了对IBM X86服务器业务和对摩托罗拉移动业务的两次并购,再次成功“蛇吞象”。
截至目前,联想全球专利和专利申请超过2.6万件。陈媛青告诉记者,知识产权是所有准备走出海外的中国企业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企业‘走出去’第一步基本都会受到知识产权的困扰”,要想在海外市场拥有一席之地,知识产权的比拼十分关键。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同样扎根在中关村的人工智能原创技术企业——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无论是融资还是业务销售都离不开专利的保驾护航。
“比如我们安防销售团队在和公安部门谈合作的时候,都会给他们提供知识产权证明,说明技术情况和专利情况,客户是很看重的,在同等情况下,知识产权证明是很大的加分项。”旷视科技知识产权部负责人赵礼杰说,“而在融资的时候,投资人一定会问知识产权的情况,这是被问最多的几个问题之一。”他还记得,旷视科技B轮融资的时候,有投资人带着专家,坐在公司看了3天专利情况,最终才决定投资。
“供需两旺”的中关村
“我们实际上是和各级主管单位联系比较频繁的,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供需两旺’。”旷视科技副总裁郑绍辉如此评价中关村和企业双方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努力。
郑绍辉举例说,长时间以来,旷视科技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遇到的“痛点”主要是专利审查周期过长,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选定它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员实践(北京)基地实践点,通过审查员与其面对面交流指导,大幅度提高了专利申请效率。
不仅如此,为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水平,中关村还设立专利促进资金,对中关村企业的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国际发明专利进入国家阶段以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中关村企业提供的相关服务等给予资金支持。旷视科技就利用这笔资金开展产品的海外专利风险预警工作,为其“走出去”铺平道路。
多年来,中关村不断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清障赋能,尤其是2011年实施《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计划》后,这一进程大大加速。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政府的支持,多项创新工作得以在中关村先行先试。以专利质押融资试点为例,就探索出了“评估+质押”“评估+质押+担保”“质押+固定资产抵押”等多种质押形式,形成了以“政府引导、市场运行、机制创新、主体共赢”为特点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关村模式”。
另外,中关村在全国成立了首个知识产权法庭和首家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工作体系覆盖一区十六园,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有效衔接,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合力。同时,更多新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快速崛起,知识产权运用的方式变得丰富而多样。
多项政策鼓励下,中关村的知识产权创新数据不断攀升:2003年~2017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的专利申请量由2650件增长到7.3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比接近六成;专利授权量从1279件增长到4.34万件,年平均增长率为28.6%。
成绩是喜人的,“然而,我们在很多创新领域与国外发达水平仍相距甚远,即便在一些我们并不弱的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布局和保护水平也未能完全匹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但他相信,中关村这片创新的热土一定能迎头赶上。
“如同动植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需要与周围其它生物进行能量交换才能生长繁衍一样,企业的‘种子’也只有在适宜的生态中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他选择相信中关村的原因。(张均斌 司雯雯)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