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才能把心仪的商品加入购物车哦登录
购物车空空的,去看看心仪的商品吧~
去首页看看>>六安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也是六安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关键时期,推进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大力提升六安市的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创新型六安经济社会可持续较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现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编制《六安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二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创新型六安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精心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创业链工作站和科技专家大院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区域科技合作得到强化,科技综合实力进入了快速跃升期,呈现出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主要发展成就
2、自主创新能力快速跃升。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加速产业提档升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市财政安排的专利专项资金由2010年的2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400万元,年递增82%。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型企业专利联络员制度,每年开展一次评比表彰奖励活动,目前专利联络员队伍已经动态发展到450多人。专利联络员队伍的成功组建和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共申请发明专利4321件,授权发明专利572件,分别是“十一五”的13.5倍和19.7倍。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的80%以上来自企业,80%以上的授权专利得到有效实施转化。
3、农村科技进步深入推进。广大科技特派员以“实体创业,服务农民”的方式,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把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与农业、农村、农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全市已先后选派科技特派员860名,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95家,组建创业链工作站35个,开辟创业点960个,创业行动分布在全市146个乡镇619个村街,业务范围基本涵盖了我市农村各类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基本构建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确立了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带动了大批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化与应用。
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先后被评为“省级优秀组织单位”、“部级模式示范单位”和“全国先进集体”。2013年我市首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所辖7个县区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其中霍山县、霍邱县、金寨县、舒城县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4、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58项,共投入国、省、市三级科技资金1.28亿元,比“十一五”增长了3倍;取得科技成果169项,荣获省政府科技奖16项,获市政府表彰的优秀科技成果60项。全市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6家,市级3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市级49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省级7家,市级55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7家。市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5年达6500万元,拉动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5.8亿元,210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应用,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5、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积极探索科技孵化器建设新模式,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抓手,结合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推进市、县(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积极组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园、科技项目入园、服务体系入园和科技平台建设入园,大力提升开发园区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六安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在省级孵化器绩效考评中居第五位,入驻孵化企业达到103家。
六安聚势生产力促进中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六安首家专利代理机构挂牌成立。组建了汽车齿轮传动研究院、霍山石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首家院士工作站。大学科技园已正式开园成立,启动区入驻科技创新型企业达28个,先后引进项目总数达53个,入驻率接近100%,核心区正在加速建设。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中心。
6、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六安的意见》和《六安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驱动创新政策体系,设立了市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项资金,扶持和引导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了科技创业平台建设,推动了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
(二)、“十二五”制约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
1、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全市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层次偏低、科技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多数企业仍以引进技术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发明专利申请占比相对较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2、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科技人才总量不大,专业结构、分布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缺乏领军人才,高层次专家、尖端人才、学科带头人缺口较大,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与现实需求矛盾凸显。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和研发力量不足。
3、科技投入仍显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R&D)虽然呈现增长态势,但是投入强度仍然偏低,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
4、创新体系不够完善。支持研究、开发、创新创业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滞后,创新主体之间的协调运作有待加强等。
(三)、当前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成为培育和催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6”政策,经修订完善,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全覆盖的“1+6+2”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省委省政府适时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十大工程之一强化实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狠抓创新政策落地,研究出台了加快六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奖补政策。国家、省市一系列政策“组合拳” 助力创新创业,为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市科技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社会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广大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六安,必须立足六安实际,紧紧抓住国家、省市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强力驱动创新发展这一战略机遇,依靠科技创新,迎接新的挑战,突破资源、环境等瓶颈要素制约,以创新统筹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系统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充分发挥六安城市要素集聚和创新活跃的优势,快速形成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增强城市创新要素对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和创新发展。
——新时期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我市科技与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更加快捷化、常态化,科技创新、转化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当前,我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面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迎接新挑战,及时引导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加速推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加快推进创新型六安建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当前,六安的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环境等综合利用技术长期在低水平下循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创新型六安建设步伐。
二、“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按照“全市抓创新、优先抓转化、重点抓产业、突出抓项目、关键抓结合”的总体思路,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主线,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促进发展,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本转换,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二)、基本原则
—— 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水平。在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指导性计划与引导性计划相结合,既要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和战略管理职能,也要引导全社会各种资源协同联动,合力推进六安科技创新;
—— 坚持人才为先的原则。充分体现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团队的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 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强调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与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尤其要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加快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交流、聚集、融合、衍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进六安创新发展、绿色崛起;
—— 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找准制约六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抓住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以重点突破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 坚持多轮驱动的原则。根据我市产业结构特点,突出资源优势,强化环境保护,依靠科技进步,调优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努力实现科技、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均衡发展,通过项目拉动,品牌带动,创新驱动,服务推动,多轮驱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六安建设成为具有较大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较强科技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的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科技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跃升、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法治环境更加完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快速提升。
(四)、具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本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至2020年:
全社会研发经费(R&D)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7%;建成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8个;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5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1%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件;发明专利年度申请量4000件以上;专利权质押贷款年度金额达到5000万元;以良种为主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98%以上。
六安市“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主要预期指标表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5年 绝对值 |
2020年 |
|
绝对值 |
年均增长(%) |
|||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例 |
% |
0.6 |
1.7 |
23.2 |
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个 |
68 |
118 |
11.7 |
高新技术企业数 |
家 |
113 |
150 |
5.8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 |
15.9 |
21.2 |
5.9 |
发明专利年度申请量 |
件 |
1500 |
4000 |
20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0.9 |
2.6 |
23.6 |
专利权质押贷款年度金额 |
万元 |
2000 |
5000 |
20 |
良种为主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 |
% |
95 |
98 |
/ |
三、“十三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支撑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宽领域合作”的思路,加速六安大学科技园核心区建设,集聚创新要素,搭建创业平台,并以此为中心,链接全市各类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快速构建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较强的全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使之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服务平台,为我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
着力健全和完善五项功能:一是创新企业孵化功能。建立大学科技园创新服务体系和管理规范,为入园科技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管理、投融资信息等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专业化服务;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功能。为各加盟高校、合作单位,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政策环境、管理机制、资金支持等有利条件,加快各加盟高校、合作单位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创新资源聚集功能。汇集高校、政府、企业和民间的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资源,为入园科技企业提供支持;四是产学研人才培养功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积极开展创业项目策划指导和高新企业复合型管理人才培训。引进高校到六安大学科技园设立教学实习基地,为六安培养更多的科研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五是主导产业培育和提升功能。加大对主导产业科技研发投入,汇集高校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实现主导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升级,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
(二)、打造五个平台,构建区域创新服务网络
建设和完善一批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
1、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加强科技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等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增强企业孵化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健全和完善一批各具特色、多种模式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坚持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商务园、技术转移、科技咨询、评估、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公共科技服务需求,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2、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围绕我市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跟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研发成果,引进国外智力项目,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大中型企业建立若干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探索建立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技术交易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3、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专利代理、技术市场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专利申请和实施等方面提供服务,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建立“运作市场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与合肥经济圈、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和“一带一路”的科技公共平台互动融合。组织我市大中型企业与省内外有关高校院所建立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等公共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5、科技投融资平台。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入驻六安,营造风险投资市场环境,探索建立风险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着力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充分利用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信用信息平台,加大对科技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的信用评级和评级结果推介制度,为金融机构推广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提供支持。引导融资服务机构更多地支持科技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债权融资等,降低科技企业获得融资的成本。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项目,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投融资体系。
(三)、普及六项技术,加快重点技术转化应用
1、信息与现代服务业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现代物流,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优势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化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推进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服务流程创新相结合,全面提高信息与现代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2、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支持生态六安、绿色六安和森林城市建设综合配套技术研发,建立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和水资源的评价与动态监测体系,鼓励研发水资源保护、城市节水、农业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加强水质生物修复、有机生物肥应用及化学肥料的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3、食品与公共安全技术。加强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展生物防腐剂、保鲜剂在食品生产、贮运过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及食品中生物毒素、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提高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能力。加快发展高层建筑消防技术,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防控、预警、救援技术,社会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应急信息平台构建技术等,支持预案实施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
4、重大疾病防控与人口计划生育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危重疾病的快速检测、早期诊断与预防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开展意外伤害疾病防治技术、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疾病防治技术、食源性所致疾病防治技术等研究,推进优生优育信息化建设。
5、防灾与减灾技术。支持研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问题。研究、应用短期气候预测预报技术,地震预测预报技术,火灾预报、监控和自动扑救技术,水情旱情等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6、低碳技术。以提升产业低碳化水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逐步建立节能减排、清洁能源、自然碳汇等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体系。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技术优势,加强低碳技术开发与储备,进一步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发展,形成技术研发与产业进步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加快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完善资金资助与激励机制,加快实现相关领域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四)、推进六个行动,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增长点。一是采矿及钢铁产业。推广采矿新技术、新工艺和尾砂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大铁矿深加工力度,开发高性能粉末冶金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开发新一代钢铁材料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制造流程多维物流管理技术和检测分析技术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钢铁冶金和材料加工技术水平,推动形成钢铁深加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我市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叉车、铲车、挖掘机、改装车、农用车、工程车等专用和特种车辆。重点开发汽车配件制造新技术及零部件配套技术,加强与江淮、奇瑞等整车企业的产业配套,加快DCT变速箱、汽车举升翻转装置、汽车用新型材料、电动汽车关键单元技术等产品开发。做大做强零部件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加快轴承、齿轮、传动和驱动部件行业发展,鼓励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关键产品与核心技术标准,推动齿轮加工向高效、高精度和绿色制造方向发展,加快形成全国零部件加工产业集群。三是机电和家电产业。加快电机系统综合绿色节能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优先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产品、专用产品、个性化产品及派生产品。大力发展家电和家电零部件配套,加快新一代冰箱、空调器等家电行业产品研发与制造。重点支持信息家电技术,机电一体化集成技术,3D打印技术,全数字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推动家电产品向数字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推动建成机电、家电产业基地。四是新型建材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建材。重点支持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的非粘土类新型墙体材料、防水保温隔热材料、新型节能门窗、环保型功能建筑涂料、节能型玻璃产品、高性能建筑陶瓷等产品研究开发。加强基础工艺研究,突出发展高强、特种水泥和建筑预制件。五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围绕粮食、畜牧、水产、茶叶、毛竹、大麻、羽绒、油茶、蔬果等支柱产业,加强农产品加工重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造,促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强化加工、保质、贮运等环节中的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效益。
2、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行动。
一是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知识产权质量和效益,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创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推动专利联盟组建,建设具有产业特色的全市产业化服务平台。加强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专利创造运用,促进农业向技术装备先进、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扶持新品种培育,推动育种创新成果转化为植物新品种权。 完善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平台,引导企业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范围。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必要支持。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加快培育并规范知识产权保险市场。二是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信息公开,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社会信用水平。积极开展执法专项行动,加大对民生、重大项目和优势产业等领域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大型商业场所、展会、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坚持打防结合,将专项打击逐步纳入常态化执法轨道。三是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实施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针对重大产业规划、政府重大投资活动等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引导企业自主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工作,规避知识产权风险。推进企业贯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强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提升专利创造质量。
到2020年,发明专利年申请4000件以上,年授权300件以上, PCT专利申请10件以上,专利权质押融资年度金额突破5000万元,企业专利联络员动态发展到600人。
3、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系列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政策和措施,在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鼓励引进转化科技成果。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快高新技术转移。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优化成果转化环境。以我市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为基础,依托合芜蚌科教资源优势,加强合作,促进优势产业快速提升和特色资源高效转化。遴选、整合、实施一批对我市产业提升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产业化明显、拥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层次提升。
4、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
一是大力推进由粗放发展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以绿色发展为主导,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整合绿色技术创新要素,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为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动力。二是大力推进由技术服务型向开发实用型转变。以发挥科技要素和人才作用为主导,鼓励引导科技特派员安心基层、扎根农村,不断强化创业行动的长期行为、经济行为和系统运作的市场化行为。三是大力推进由示范引导型向创办实体型转变。以企业化为主导,支持科技特派员通过办企业、创实体、营农场、建基地、扩园区、搞承包、设中介,与“三农”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四是大力推进由节点式松散型向链条式协作型转变。以产业链为主导,沿着产业链,建设创业链,设立工作站,推动创业行动围绕产业的拓展延伸,分工协作,一体联动,形成紧密的产业技术联合体。五是大力推进由政策指导向项目引导转变。以实施科技项目为主导,通过项目纽带,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六是大力推进由市县抓向县市抓转变。以县区为主导,充分发挥县区一级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尽快形成县区统筹、市县联动、各方配合、全社会重视支持的工作格局,努力为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全市建立一支1000人以上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00家以上,组建科技特派员创业链50个,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覆盖全市各个乡村和农村各类优势特色产业。
5、开发园区提档升级行动。
按照“高”和“新”要求,继续实施开发园区提升计划,促进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本向园区集聚,切实提升园区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家级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突出抓好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的培育,着力建成若干个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通过实施科技政策、科技成果、高新技术、科技人员、科技服务、科技平台和科技管理入园(区)工程,重点提升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国家和省级开发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以应流集团为主体的省级铸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
6、创新型人才育成行动。
根据我市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面向省内外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以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及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快培育和聚集符合技术创新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特别是科研一线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组织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引进扶持省外或境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我市创新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团队,市、县(区)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放宽职务发明成果处置权,依据贡献大小奖励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在我市兼职创业、在岗创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到2020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个。
(五)实施科技专项,提升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1、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科技专项。
立足我市市情和科技、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生物制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支持开展高效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技术等清洁能源新技术研究,开展新型电池材料生产技术,蓄能、多能互补关键技术攻关,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研发,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节能关键设备研制与技术开发,关键机电产品节能技术研发;支持高性能铁、铝基结构材料,高性能低成本稀土磁性材料,高强纤维,特种玻璃,特种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弹性体,高强环保型树脂基复合材料产业化技术,开展新型膜材料,高性能粉体,功能陶瓷材料,高效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智能材料、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智能装备关键技术及其传感器、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及电机、轴承、传动系统等核心功能部件、基础件开发。
2、粮食及主要农作物丰产提质增效科技专项。
围绕保供给、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开展粮棉油、蔬菜果树、特色经济作物(茶叶、竹木、中药材、霍山石斛、猕猴桃、蓝莓、山核桃、板栗)等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和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与集成;以减少化肥、化学农药等投入品为重点,开展产地土壤污染降解、生物农药创新替代、化学农药与肥料高效利用与投入基准、产品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和减施技术创新、集成、示范与推广。
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新型高效安全的肥料、农药、饲料、疫苗和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项目。支持绿色环保型农业投入品产业化项目5项以上。
3、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专项。
围绕我市大宗和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拓展和转型升级,开展农产品保鲜贮藏、精深加工、食品安全等技术创新研究与产业化。加快优质粮油、畜禽产品、水产品、经济林果、木竹、蔬菜、茶叶、蚕桑、中药材、特色产品深加工技术和保鲜、贮运技术引进与推广。加强生物技术、营养功能强化技术、微波加工、真空冷冻干燥、辐射杀菌、膜分离、超滤技术等技术成果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重点开展大宗农产品高端绿色加工技术集成开发;基于互联网+农产品(食品)加工、保鲜及安全技术;六安瓜片等名优茶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及其产业化;皖西白鹅高效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优质鲜切蔬菜保鲜加工及冷链贮运技术研发。重点扶持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项目10项以上。
4、主要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科技专项。
围绕安全健康、提质增效、环境友好的目标,以大宗和特色家畜禽、水产及经济昆虫等特色新型产业化为重点,开展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及工程设施装备的研发、示范和推广。重点开展主要畜禽、水产产业化养殖环境控制、新型安全高效饲料(包括添加剂)创新、重大疫病诊断与综合防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健康养殖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加强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保护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加强畜禽疫病综合防治,建立安全畜牧业养殖小区,水库渔业经济区,创汇渔业经济区,精养渔塘基地,积极开展皖西白鹅规范化养殖技术示范和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研究。
5、农业智能装备科技专项。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投入品精准播种、施肥、施药,多功能复式作业,设施和田间环境自动化智能测控等技术与装备研制;农机装备可靠性和舒适性关键技术以及基于农用无人机平台的智能装备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特色农产品育种(苗)、生产、管理、收获、产地加工等关键装备研发。
6、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专项。
围绕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安全着手,建立食品溯源体系,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全产业链数据采集终端、快速检测与安全控制的信息服务平台;开发经济适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装备,加强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装备研制;加强农药残留、重金属和POPs富集降解、快速检测和资源再利用以及生鲜农产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快速筛查、风险评估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形成机制、防控措施及风险评估。
7、农村信息化科技专项。
围绕我市农业生产与新农村建设需求,开展农产品商务智能、农技普惠服务技术创新与支撑平台建设,突破土壤养分大面积低成本建模、食品安全低成本速测等瓶颈问题,开展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化集成示范,建立我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智慧农业模式。
8、特色农林资源高效利用科技专项。
重点开展特种工业原料林、生物质能源林、珍稀用材林以及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定向培育技术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开展木材、竹藤及非木质林产品资源高效增值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展农林生物质新型功能性材料创制及废弃物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我市主要用材林、经济林、花卉等景观植物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9、生物育种科技专项。
围绕我市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开展动植物种质资源、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和高效繁育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重点开展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新基因挖掘、重大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重大品种选育和种苗繁育与种子加工产业化。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新品种的培育;运用组织培养、人工授精等快速扩繁技术,加快良种的繁育和产业化开发,提高全市农业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和转化优质、高产农业新品种20个以上。
10、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专项。
围绕农业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以农业多功能开发、脆弱区修复农业构建、农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为重点,开展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优化、多功能开发、全产业链构建、清洁化园区生产建设及运行模式研究;重点培育一批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孵化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创业服务基地、创新体制机制的试验基地。
四、“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1、新材料产业。
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建筑材料、光电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重点支持生产高档铁氧体软磁材料、钼金属材料、季铵盐、特种陶瓷、蓝宝石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新产品开发,加快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延伸产业链条。
2、新能源产业。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新技术,加快农作物秸杆、稻壳等生物质资源化及并网发电技术集成与应用。大力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关键设备等生产制造技术,推进六安光伏发电项目和金寨等光伏产业园区建设。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推进水能、风能和垃圾发电技术发展,支持抽水蓄能电站及中小流域小水电技术研发。
3、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节能装备和节能产品研制、环保装备和环保产品研制、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重点支持节能低碳材料、半导体照明技术和关键配套产品、智能路灯控制、非晶合金变压器、余热锅炉、垃圾焚烧、除尘、脱硫脱硝设备、卧式螺旋卸料离心脱水机、抓斗式清污机等环保产品研发制造。积极开展铁矿、钼矿等尾矿、尾砂、废矿、废石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大力提升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发展高效、环保型的水处理剂产品,支持水污染防治装备研制和节水、节能减排及废弃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性技术研发。
4、生物制药产业。
注重提高生物制品附加值,加快霍山石斛功效和药用价值研究,推进石斛产业化,开展医疗器械技术研发,重点开发破壁灵芝孢子粉、果葡糖浆、天麻等生物保健品和生物制药。加强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利用我市道地药材及古方、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中药新品种、新剂型。完成3-5个新药开发,2-3个新药实现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医药企业。
5、电子信息及文化创意产业。
大力发展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与集成应用,加快电子定量封装设备研发,推广激光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加快发展微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多媒体、视听技术等方面的设备和元器件的开发与制造,发展家用电子产品、电子设备和电子娱乐设施等产品开发与制造,加强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军民产业互动,不断引入电子相关配套产业,推进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促进动漫影视作品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6、高端装备制造业。
鼓励精密铸件、核阀门和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提升制造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一批单机及成套设备,攻克一批重大装备制造产品、关键部件和技术,推动部(套)件集成化、基础件高端化、铸锻件大型化、优势装备规模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成套能力,引领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7、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重点打造六安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应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设施,积极研发农业智能装备,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技术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绿色消费、假日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业态,辐射带动一批研发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快速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实验田、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孵化园和农业高新技术的辐射源,促进区域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
8、社会公共安全科技
加快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开展生产、消防等安全技术攻关,力争在重大生产事故防治、监测预警、应急救援、高危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社会治安、犯罪、事故的监督与控制,提高公共安全技术水平。探索安全生产科技条件支撑平台建设,力争在安全技术标准的种类、数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步,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和监管监察工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协同联动机制,认真抓好规划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协调作用,调动各地方、各部门、各社会团体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协同机制,积极为推动科技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各级政府要统一协调资源配置,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提升创新能力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多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从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全面推进创新型六安建设。
各地要建立健全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把科技发展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建设计划和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元科技投入体系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来增加科技投入。整合优化各级各类财政科技投入,采取合同管理、绩效挂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担保等多种扶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集聚效应。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资源,培育和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制。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融资。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设立创业投资公司,在我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逐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机构及社会其他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加大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力度,把工作重点从“项目管理”向“创新治理”方向转变,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增强科研机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以及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内生动力,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和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定期会商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专利权质押贷款等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用活各类创新政策。
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4、创新人才凝聚机制,加快高端科技人才培育
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人才凝聚机制。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实施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将为各类创新人才提供成长空间和创造良好环境作为人才凝聚的战略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和灵活机制吸引和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人才培养和研究团队的建设,开发培养六安市优势学科的顶尖人才和高级企业管理人才,使其成为重大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中坚力量。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体系,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5、强化区域科技合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跨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本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研发的广泛合作,引导、推动产学研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跨领域、跨机构的应用研究、试验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基地。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的合作,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吸引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在六安市建立科技研发中心,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引导本地人才、企业走出去,对接高端资源,开拓视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6、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强化管理,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工作机制,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
完善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产业化优惠政策,努力形成专利申请、专利产业化、专利信息、专利保护于一体的专利工作体系;引导创新主体把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纳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市场运作和资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将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建立以创造品牌价值为目标的企业经营战略;对技术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知识产权,积极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并促进产业化;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鼓励企业结成技术标准联盟,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自主知识产权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中的推动作用。大力开展企业专利联络员培训活动,为企业培养知识产权“明白人”,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抵御知识产权风险能力。
7、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积极推进市、县(区)科技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创新创业模式,以及创业苗圃、创客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形式,完善从众创空间到产业基地的梯级孵化体系。引导和鼓励各类创业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结合,完善投融资模式。引导和推动创业孵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完善技术支撑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新型创业孵化平台,引进先进创业孵化模式,提升孵化能力。
以六安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加快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降低全社会创业门槛和成本。鼓励开展各类公益讲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丰富创业平台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创业平台、投资并购小微企业等,支持企业内外部创业者创业,增强企业创业创新活力。
8、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积极营造尊重创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公平竞争的创新氛围,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拓宽传播渠道,进一步加大科技政策、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
开展人才培养支撑项目 营造积极向上发展环境――《国家知识产权局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行动计划》系列解读之⑤
1.实施背景 “十三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才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做好人才工作关系到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各项能力的建设和提高,关系到全体干部职工的发展
8802018-11-08
|
国家发展改革委调研国家知识产权局“十三五”规划项目进展情况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一行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调研“十三五”知识产权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3652018-12-26
|
||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连续下调关税,主动扩大进口;加大制度创新,提高开放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2522020-10-10
|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知产新资讯
扫描下方二维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