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才能把心仪的商品加入购物车哦登录
购物车空空的,去看看心仪的商品吧~
去首页看看>>
【网易智能讯8月5日消息】据《连线》报道,上周在旧金山举行的谷歌云计算会议上,该公司CEO桑德尔·皮查伊提到公司致力于人工智能(AI)的开放。他表示:“我们创立开放的平台,分享我们的技术,因为这可以使新思想更快涌现。”
然后他特意提到谷歌开发并在内部使用的机器学习软件TensorFlow。2015年谷歌开放了源代码,此后该软件的下载次数超过1500万。皮查伊称:“我们制作TensorFlow是尽可能让所有人使用AI。”
在开发AI技术上激烈竞争的科技大公司中,这种开放的说教成为标准行为。Facebook、亚马逊和微软都与谷歌一样,发布了他们自己工程师用于机器学习的开源软件。所有这些公司,包括从某种程度上以保密闻名的苹果公司,都鼓励他们的AI研究人员公布他们最新的思想,帮助公司从大学招揽最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
同时这些拥护AI开放的公司也在主张AI技术和应用的所有权。近年来申请AI相关专利特别是机器学习专利在迅速增长。迄今科技公司还没有利用这些专利起诉对手或进行诉讼威胁。但如果AI专利成为企业的武器,当前围绕AI研究和思想的开放可能终止,可能阻碍AI研究。
美国家经济研究局本月发表的研究报告称,美国提交的与机器学习(当前推动AI发展的技术)有关的申请快速增长。报告的作者之一、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迈克尔·韦伯称:“我们看到在AI和机器学习上的专利申请活动出现大爆发,这种几何级增长还将持续。”
2010年美国只有145项专利涉及机器学习,但到2016年就增长到594项,而且这个数字还不是全部,因为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只公布注册专利18个月后的申请。涉及神经网络的专利申请从2010年的94件提高到2016年的485件。
谷歌自身也存在这种趋势,USPTO的数据库显示,2010年谷歌只申请了一件涉及机器学习或神经网络的专利,但在2016年谷歌和Alphabet其他子公司提交了99件专利。Facebook在2016年提交了与机器学习或神经网络有关的55件专利,2010年时为0。IBM在2017年获得1400项与AI有关的专利。
AI专利申请大幅增长并不奇怪,2012年神经网络突然成为科技公司的研究热点,因为该技术可以大大改进语音和图片识别能力。但锁定技术的行动与这些公司公开讨论AI战略时强调开放性形成鲜明对比。AI专利申请的增长让人想起围绕智能手机专利的激烈争斗。
NBER的文件显示,苹果和三星在智能手机技术和外观设计上至少有50次诉讼,苹果和谷歌也有约20起诉讼。前独立研究所SRI的法律总顾问、斯坦福大学讲师理查德·阿布拉姆森称,在特定领域提交的专利申请越多,出现诉讼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你给每个人一把枪,你可以肯定枪击事件的概率会上升。”
AI诉讼可能损害科技巨头宣传想要的开放进程。阿布拉姆森称,25年前专利诉讼主要发生在产品中使用特定技术的公司之间。现在很多诉讼来自“专利流氓”公司,他们持有专利不是为了使用而是索赔。不过没有迹象显示领先的AI是准备利用他们的AI专利起诉。
谷歌和DeepMind的发言人称,他们持有专利是防御性的,不是为了与其他公司争斗。谷歌发言人还提到,公司提交的专利申请只占最近申请数量的一小部分。Facebook发言人称,其专利申请不应被理解为涉及当前或未来计划。IBM首席专利顾问曼尼·谢克特称,公司的专利众多只反映对基础研究的投资。
但这些声明为未来政策的变化留下空间。鉴于近来科技专利战的历史,一些研究者依然担心AI专利堆积可能用于阻碍进步的方面。评估专利的价值和范围很复杂,即使专家的解释都谨慎。但牛津大学的AI研究者迈尔斯·布伦达格称,谷歌和其他公司提交的部分申请似乎描述了有广泛应用的基础技术。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教授马克·里德尔表示,在算法和机器学习其他基础技术的专利让他感觉不好,虽然目前这些专利还没有引发问题,但分配相对抽象概念的法律所有权不适合近来让机器学习如此令人兴奋的开发进程。
不是所有提交的有关AI想法和技术的申请都能批准,自从2014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只是在电脑上实现一个想法不足以成为专利,软件专利变得更难获得。去年USPTO大幅增加了AI专利审查人员的数量,预计会淘汰更多申请。但在哪些AI想法可以获得专利上似乎不会有大的变化。专利律师乔·霍洛瓦查克称:“在这个领域提交大量专利的公司在经济生活中占很大部分。”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游说和聘请律师,让议员和法庭支持他们的做法,这似乎将使所有AI技术被广泛认可为专利。让科技公司高兴的是,USPTO局长安德雷·伊安库已经表示,他在思考AI专利问题。今年4月他对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称,他认为最近的法庭裁决使什么算法可以成为专利的问题变得混沌。
伊安库认为算法包括AI的算法通常可以,他表示:“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政策,包括知识产权,非常关注于激励这种创新。”(木秀林)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知产新资讯
扫描下方二维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